如何讓社區工作不再“有心無力”,怎樣防止關系民生的“關鍵小事”變成疑難雜癥?面對這些難題,棗陽市在疫情防控中探索的社區治理經驗的基礎上,積極推行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新模式,著力構建區域統籌、條塊協同、上下聯動、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新格局,用黨建這根“繡花針”穿起了基層治理工作“千條線”。
“一盤棋”破解“九龍治水”
“九龍治水、各自為政”是困擾城市基層治理的一道難題。為破解困局,棗陽市樹立“一盤棋”思想,用條塊結合、雙向互動的“組合拳”,打破了條塊分割的壁壘。一方面,縱向構建三級組織網格。在建立“街道(開發區)黨工委——社區黨組織——網格(小區)‘雙報到’黨支部”三級組織網格的基礎上,推行黨建聯席會議制度,實行大事共議、要事共決、急事共商、難事共解、實事共辦,真正做到了組織、責任、工作、制度“四項聯動”。另一方面,橫向推進區域黨建融合。組織全市67家機關企事業單位所屬377個黨組織、11570名黨員常態化下沉34個城市社區開展“雙報到”工作,并以社區“大黨委”為核心,吸收駐區單位黨組織負責人及業主委員會、物業企業黨員負責人等擔任街道社區黨組織“兼職委員”,全面推行基層黨建聯抓、區域發展聯商、先進文化聯育、服務群眾聯動、美好家園聯創,駐區單位、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的“五聯雙報到”機制,促進轄區內各個系統、各個領域、各個組織、各個群體有機聯系起來,將各自的資源優勢擰成“一股繩”,激發城市黨建活力。

“雙報到”黨員清理沿街“牛皮癬”
“權隨責走”強化“神經末梢”
社區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單元,也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神經末梢”。但現實中,往往因為責大權小、權責不清導致社區有心無力。為破解這一難題,棗陽市積極推進街道管理體制改革。一是賦予街道實質權力。明確街道在城市基層黨的建設、經濟發展、社會管理、矛盾化解等4個方面的樞紐作用,并按照重心下移、權責一致的原則,賦予街道規劃參與權、街道綜合管理權,以及區域內事關群眾利益的重大決策和重大項目的建議權,賦予街道黨工委對實行延伸派駐體制職能部門派出機構負責人的人事考核權和征得同意權等5項實質權力,進一步完善街道權責清單,減輕街道負擔。二是建立雙向派單機制。街道把日常工作中收集到的問題線索進行分析研判,需要市直部門解決的,依托政府協同辦公平臺向相關部門派單,市直部門“接單”后及時解決并向街道反饋,真正實現“街道吹哨、部門報到”。三是及時劃轉資金資產。研究制定《棗陽市深化街道管理體制改革涉及機構下放整合人員轉隸工作方案》,按照“依法下放、應放盡放、宜放盡放”和“編隨事走、人隨編走、費隨人走”的原則,將6個延伸派駐機構下放整合到街道,并將涉及的經費、資產隨機構人員一并劃轉到街道,做到權隨事轉、人隨事轉、錢隨事轉。

棗陽市深化街道管理體制改革部署工作會
精細服務專治“疑難雜癥”
基層黨建工作既涉及民生問題,又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瑣碎而繁雜。棗陽市堅持把群眾需求作為工作導向,通過不斷優化工作思路,健全服務網絡,為治療這些“疑難雜癥”開出了“藥方”。一方面,規范物業服務及時“補位”。在規范提升現代商住小區市場化物業管理服務的同時,分類施策解決老舊小區物業服務缺位問題。對沒有物業服務的小區,推行“黨建+自管”,由社區黨委組織居民成立自治小組;對物業服務水平低、費用收繳難的小區,探索“自辦物業”,由社區黨委牽頭組建物業公司;對相近相鄰、院墻圍擋的老舊小區,實行“抱團打捆”,引進物業公司進行管理;對規模較小、資源有限的小區,由所在街道和社區負責基本物業服務。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物業服務企業79家,服務覆蓋小區91個,成立176個小區居民自治組織。另一方面,培育志愿服務主動“攬責”。在全市城市社區探索建立“群眾點單、組織下單、志愿者接單”的服務模式和志愿服務積分兌換制度,并根據社區居民需求,有針對性地培育志愿服務工作示范項目。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18000人完成志愿者注冊,并陸續開展了慰問特困老人、關愛未成年人等社區志愿服務示范項目。

棗陽市仁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志愿者慰問特困老人
在千頭萬緒的社區治理工作中,棗陽市各級黨組織積極發揮引領作用,用黨建這根“繡花針”穿起了社區工作的千條線,不斷織密為民服務的針腳。
。▉碓矗簵楆柺形M織部 通訊員:曾蘊儀 編輯:鄒若君 審核:李勇) |